tel 全国热线电话:400-650-9721

进一步加强租赁市场监管力度 完善长租政策

2021/03/13 来源:C21在线网原创

文章摘要:  保障长租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,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是不够的,还要在法律的层面给予更多的支持。去年的长租公寓暴雷事件,把住房租赁中存在的问题展现在了大家眼前,租户们针对租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开启了吐槽模式,租赁市场应该怎样规范,才能让出粗人和承租人都放心呢?

  保障长租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,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是不够的,还要在法律的层面给予更多的支持。去年的长租公寓暴雷事件,把住房租赁中存在的问题展现在了大家眼前,租户们针对租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开启了吐槽模式,租赁市场应该怎样规范,才能让出粗人和承租人都放心呢?


  坚持因地制宜、多策并举,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,稳定地价、房价和预期。支持合理自住需求,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。加快住房租赁法规建设,保障承租人和出租人合法权益。

  事实上,不少人不愿意租房,就是怕现实中的种种“被动”。这就需要法律法规的“紧箍咒”。只有完善的政策“兜底”保障,才能使承租人和出租人都放心,保障各方权益。

  作为资本市场的“守门人”,全国人大代表朱建弟针对政府工作报告阐明的“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”提出新建议:要细化各方监管职能,形成监管合力,才能早发现早规范。“长租房属于新兴领域,所有人都在‘摸着石头过河’,必须推动政策进一步完善”。

  结合城市数字化转型,数字技术也可以成为住房保障制度的“智慧大脑”。对于大多数租客与房东来说,都不太了解“正确的合同签订”流程。“必须明确合规操作,现在数字技术发展这么快,可以尝试为租赁行业赋能。”朱建弟建议,设立相应的监管平台,采用数据技术全方位监管,可以采用电子合同、网上签约备案方式,对合同进行备案。并且通过数据技术,自动对每份备案合同条款进行合规性检查,不合规的合同将无法生效。他还建议,设立租金监管平台,对租金支付和转移进行监管,让住户对每一笔款项“门儿清”。

  为保障住房市场的平稳与安全、保护承租人和出租人合法权益,更需要用“硬性标准”来规范行为。深耕住房市场一线的地产市场分析师卢文曦对此深有感触,他发现由于缺少强制性规范,许多租赁房运营管理机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,承租人出借、闲置、转租、改变房屋用途、期满后拒不腾退等违规行也为时有发生。他认为可以加强诚信教育,对租后违规违约行为加大约束和惩戒力度,提高租赁方守法守约意识。

  缓解通勤压力,保障“职住平衡”

  以人口流入多、房价高的城市为重点,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,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和新市民住房问题。所谓“职住平衡”就是指,大部分居民可以就近工作,通勤交通可步行抵达。

  去年,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《全国主要城市通勤时耗监测报告》显示,全国36个主要城市中,单程平均通勤耗时约为36分钟。“堵在路上”成为常态,影响居住与生活体验。

  此次“职住平衡”的概念写入“十四五”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之中,恰恰折射了一座城市的人性化发展路径。以往“城市”只是工作的载体,中心城区对应中央商务区,郊区承载产业园区。“如今城市发展增加了‘人’的概念,以人为中心、主体,协调居住空间就被提上日程。”缓解通勤压力,是保障职住平衡的关键举措。他认为,可以考虑在产业园区、地铁沿线增加租赁房供应,让人们享受就近工作的福利,减少潮汐人流、缓解通勤压力。

  常年关注城市更新的全国政协委员王美华也深有体会,她认为要用合理的规划,使得住在城市的人群拥有自己的“生态圈”。交通只是其中一环,包括医院、学校、商超等配套设施也应该发展得快一点,这才能让更多青年人愿意留下来,为城市发展持续注入动力。在上海徐汇区,专门为环卫工人设计、新建并定向供应的租赁住房,不久前迎来首批房客。完善的配套设施加上人性化的价格,让基层工作者也能享受到城市的暖心服务。截至2020年底,上海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历年累计签约购房约12.75万户,实际受益家庭达到约21.3万户。

  业内认为,可以多维度和多途径完善住房保障政策体系,根据不同人群实际情况建立分级保障,制定共有产权房以租代售、租售双向可转,以及供后管理、退出机制等政策。同时,探索差异化机制,针对公租房目标群体年龄、收入等属性特点,形成差异化的准入条件、租金或租住年限规定,并针对不同群体设置差异化的补贴标准,分类解决需求。